自上个世纪30年代实现工业化以来,苏联就长期保持着世界最大坦克生产国的地位。二战时期,苏联生产的10万多辆各型坦克成了为最终战胜法西斯的有力保证。战后,居安思危的苏联坦克设计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事实上,作为世界上对坦克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砺之后,冷战中的苏联成为了世界上研制、生产坦克最多的国家,也基本形成了“简单、有效、便宜”这样一个设计风格……
五厂两局:风格中自有流派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初步形成了哈尔科夫和列宁格勒2个坦克生产中心和4个生产厂。但在1936年,这两个生产中心都经历了重大的人事变动。“共产国际”哈尔科夫蒸汽机车厂,有了一名新厂长和一名新总设计师。新厂长是马克萨廖夫,他是保持坦克生产线持续运转的关键人物,但是推动哈尔科夫坦克厂生产的真正人物却是总设计师科什金及其接任者莫洛佐夫。至于列宁格勒的3个坦克厂,也于30年代中期经过了改组,到1937年,只留下一个总设计局负责监督生产。这三个厂分别是:伏罗希洛夫工厂、布尔什维克工厂、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这其中基洛夫工厂居于主导地位,该厂新任厂长是萨尔茨曼,但这3个工厂的总设计师却是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女婿科金。这深刻地影响到了战后苏联的坦克研发、生产,并因此在独树一致的苏式坦克风格中,出现了两个关系微妙的“流派”。
由于列宁格勒是德军进攻的目标,因此斯大林希望把列宁格勒工厂搬迁,1941年7月23日,大约有15000名工人及其家属开始迁移。随着德军的步步推进,1941年9月15日,哈尔科夫工厂也奉命准备迁移。莫洛佐夫及其工人于1941年10月19日开始向乌拉尔转移,并在下塔吉尔安顿下来。列宁格勒工厂于12月10日完成了搬迁,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与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合并,并完成了生产线的扩建。哈尔科夫工厂的情况也类似,他与下塔吉尔的乌拉尔铁路车厢厂合并。
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苏联有了四个大的坦克厂和一个坦克生产分厂,既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车里雅宾斯克工厂、下塔吉尔工厂和哈尔科夫工厂。至于在鄂木斯克的第五个厂,作为分厂,归属列宁格勒基洛夫厂。虽然这5个坦克生产厂构成了战后苏联坦克工业的基础,但在内部却分成了两个坦克生产研发联合体:原科京的列宁格勒坦克设计局,西方在战后称其为鄂木斯克集团;科什金的哈尔科夫设计局,后被称为下塔吉尔集团。鄂木斯克集团在二战期间的产品有:KV-1、KV-2、IS-2和IS-3,战后是T-10、T-64和T-80坦克。下塔吉尔集团在二战中的产品有:T-34和T-44坦克,战后是T-54、T-55、T-62、T-72和T-90主战坦克。
由T-44到T-62:成功的传承
战后苏联坦克成功的开端,可以说始于T-44这个型号,而T-44本身却是战争末期出现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T-34的延续。这就向人们深刻的揭示了战后苏联坦克循序渐近的传承关系:由T-44发展而来的T-54/55也绝非是一种“革命性设计”,而是对战争经验的一种总结。具体来说,T-34优秀的设计使得它成为红军的中坚,每一次战役都使得T-34坦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这最终促成了T-44坦克的产生。这种新型坦克的炮塔就是基于T-34-85型,但横置的发动机、底盘、悬挂和行动部分都是重新设计的。它拥有比T-34-85型更低的侧面投影面积和更为简化的可生产性。战争结束前,只有150-200辆早期型T-44得以生产,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下塔吉尔集团就打算根据战争中的经验去制造一种“全能型坦克”。于是通过安装一门 D-10T 100毫米坦克炮,并在炮塔顶部安装一挺12.7 毫米 DShK防空机枪的作法,使苏联人基本上得到了一种与T-34有血缘关系,但又基本是全新型号的坦克。后来,经过进一步修改炮塔设计,这种坦克拥有了一个更为响亮的新编号“T-54”。
1949年,苏联T-54坦克首次亮相,在当时来看,T-54不失为一种理想中的“全能型坦克”,因为它造型低矮、装甲较厚、火力与机动性也较好,而且相对其他国家同级别的坦克来说,它的重量要轻,这就意味着苏联坦克设计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领先水准。不过,苏联人对T-54并不完全满意,以至于T-54之于苏军仍是一个过渡性车型,其生产数量和型别较少,其后出现的T-55很快取代了T-54的位置。T-55有多个型别,互相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火控、炮控系统的完备性上,而它们与T-54的主要区别则是安装了功率为580马力的B-55发动机。后来,苏联又将所有的T-54作了改装,提高到T-55A的标准,以至于后来西方国家习惯合称之为T-54/55 系列。整个系列坦克的总生产量在10万辆以上,成为了战后早期最重要的苏联坦克。这不仅是因为这两型坦克在和平时期的生产数量多,更因为它们代表了当时和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世界坦克设计的最高水平。
下塔吉尔集团在1960年前后推出的T-62主战坦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可视为T-54/55系列的进一步发展。T-62实际上只是一种较大型的,而部件性能有所改进的T-54/55坦克。T-62坦克于1961年公开亮相,当时给西方带来了不小的震撼。T-62坦克的装甲更厚、火炮口径更大,但重量却没有大幅度提高,车内有完善的三防装置,可适应核战条件下的作战。早期T-62坦克的火控系统与T-55基型坦克是一样的,测距装置为光学合像型。T-62坦克采用了2A20型115毫米火炮,并在世界上首次装备了尾翼稳定长杆脱壳穿甲弹,初速达1615米/秒,所以不需要太好的火控系统也能命中目标。因此,早期T-62坦克的火控系统非常简陋,不过很快就装备了更为先进的“波浪”火控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次车臣中,由于T-62被认为更适合当时的战场环境,对其投入使用的力度甚至超过了T-72和T-80。
被时代抛弃的“猛犸”
与下塔吉尔集团T-54/55/62系列的成功传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由二战时期IS-2重型坦克传承而来的IS-3~T-10系列重型坦克却是一个失败的典型。当然,事情要从IS-3说起。
德国投降之后,无论是英美盟军方面还是苏军方面,在各自的战领区内,大大小小的阅兵式便从未间断。而随着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最后停止抵抗,这种欢庆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1945年9月7日,盟军决定在柏林举行正式的胜利国官方阅兵大游行。尽管此时的柏林已是一片断壁残垣,但这次阅兵式的盛大与壮丽仍给人留下了难已磨灭的印像。在阅兵主干道一侧的观礼台上,挤满了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的将军们。
由美苏英法4国抽调部队组成的地面集群作为阅兵式的主角,在主干道上以分列式队形依次通过检阅台。随着阅兵式被推向高潮,有人开始注意到,此时在远处,一阵柴油机特有的低沉轰鸣声已经响起。观礼台上久经战阵的将军们马上意识到,强悍的红军装甲部队既将登场了。然而令西方的将军们大惊失色的是,出现在视线中的红军坦克,既不是大名鼎鼎的T-34-85也不是传说中主炮威力令德国人极为挠头的IS-2,而是一种从没见过的重型坦克。骇人的122毫米口径火炮,独特的龟壳形铸造炮塔与箭簇状车体正面装甲,给在场的人们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单从这种重型坦克独特的外形上,西方将军们便能很轻易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的坦克,无论是已经投产的还是在绘图板上的,没有任何一种型号能够与之匹敌。事后,惊恐的西方盟军得知,这52辆苏联装甲巨兽的型号为IS-3,一种IS-2的改进型号。
IS-3是苏联在二战中生产的最后一种重型坦克,也是战后苏联装备的第一种重型坦克。其原型车于1944年底通过试验,随即投入小批量生产,但此时战争已接近尾声,因此未能参加任何同德军进行的战斗,在随后的远东战役中也未有参战的记录,可谓生不逢时。IS-3坦克全重46.5吨,乘员4人。与“前任”IS-2相比,它具有更厚的装甲、更矮的车身、更大的装甲倾角、更接近半球形的炮塔外形,因而具有更好的防弹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IS-3重型坦克拥有它那个时代最强的生存能力。时至今日。IS-3的装甲重量占整车战斗全重的比率也仍然是世界各国坦克中最高的。由于战争时期条件的限制,IS-3仍采用了与IS-2相同的V-2-IS 四冲程12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仅有520马力,动力不足使其最大公路速度只能达到37千米/小时,最大越野速度仅为19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也只有185千米。不过就当时重型坦克的机动性能而言,这已经算比较高的水平了。IS-3的主要武器也与IS-2相同,为一门122毫米D-25T坦克炮,虽然该炮威力强大,但也存在射击俯角偏小、射速慢、备弹少等不足;再加上D-25T是由A-19野战加榴炮改进而来,射击精度不高,因此火力效果在当时只能居于中上水平。IS-3从1946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共制造了2311辆,在战后重型坦克中的产量仅次于后来的T-10。除苏联自身使用外,它还少量出口到波兰、捷克和埃及等国,曾参加过中东战争。
在经过了IS-4/5/6/7等型号的过渡之后,到了1948年底,苏联决定在IS-3基础上发展一种新型的不超过50吨的重型坦克,以科京为首的设计小组很快就推出了“730工程”。1950年春天,首批样车在库宾卡通过了测试。政府同意在经过改进后投入生产,并定型为IS-8。因改进之处较多,这种重型坦克在完善过程中先后被更名为IS-9和IS-10,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又再次改名为T-10。T-10坦克基本型装有122毫米D-25TA加农炮和12.7毫米同轴机枪,1956年以后又在其改进型T-10A上加装了双向稳定器,在1957年服役的T-10B上则加装夜视仪。 T-10系列中最重要的型号是1957年投产的T-10M,这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种批量生产的重型坦克,到1966年停产时,各型T-10共生产了3000余辆,是战后产量最大的重型坦克。但它从未出口,也从未在战争中使用,最后于1993年退役。事实上,尽管“斯大林”系列不断将重型坦克的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顶峰,但由于重型坦克在重量、结构以及随着而来的造价和可维护性上的缺陷,它越来越难以适应苏联军方战后“高速度、大纵深”的作战思想。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 T-62主战坦克进入苏军服役,它比T-10轻10余吨,但115毫米滑膛炮侵彻力比122毫米的D-25T大50%,同时可靠性也要高得多。尽管此时服役中的IS系列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但属于重型坦克的时代却早已经过去了。
重启炉灶的T-64与继续高端的T-80
当下塔吉尔集团推出T-62时,鄂木斯克集团的T-10M其实就已经输了。不过,鄂木斯克集团并不甘心于此,于是这便有了“重启炉灶、里外三新”的T-64。事实上,虽然“简单、有效、便宜”这样一个设计风格是苏联坦克工业界的一个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在原有的型号上修修补补,T-64就是一个大量应用了最新技术的全新设计。T-64坦克与苏联以前任何型号的坦克都没有直接关系。它不是T-62坦克的改进型,与后来的T-72坦克也毫无瓜葛。更确切的说,T-64是鄂木斯克集团在二战后研制的第一种坦克。此前,下塔吉尔集团的T-54/55/62系列坦克垄断了二战后的苏联坦克大部分份额,而鄂木斯克集团对此耿耿于怀。到了1960年,鄂木斯克集团决心研制一种超级坦克,建立技术优势并一举击败下塔吉尔集团,这种坦克就是T-64。T-64坦克整合了当时的高新技术,基本上没有沿用以往坦克的设计,从发动机到火控系统,从装甲结构到链式履带,都是新研制的。除了首辆样车采用了T-62坦克上的115毫米火炮外,可以说与T-62坦克再无任何共同点。
T-64系列坦克首次使用了自动装弹机、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稳像式火控系统等多项新技术。最早生产的T-64坦克沿用了T-62坦克的115毫米滑膛炮。T-64A坦克安装了125毫米滑膛炮,并采用了新型弹药和改进型火控系统。T-64B坦克采用了125毫米两用炮,炮膛内安装有1根L型导轨,使火炮既可发射常规炮弹,也可发射AT-8“鸣禽”反坦克导弹。T-64BM坦克首次采用了复合装甲,并采用了双侧变速箱。T-64BV坦克在车体和炮塔的主要部位安装了爆炸反应装甲,以有效破坏破甲弹爆炸形成的射流,提高抵御破甲弹的能力。虽然T-64系列坦克改进后的装甲还算坚固,火控系统也不错,但由于二冲程柴油机始终有问题,所以T-64系列坦克的产量并不大。不过,以T-64坦克为起点,苏联主战坦克在此后30余年的发展时间里,自始至终都在延续和贯彻紧凑型3人坦克的发展思路,包括廉价的T-72、复杂昂贵的T-80、以及打算既抓先进技术也适当兼顾经济性的T-90,均未能走出T-64划定的套路。鉴于T-64的独特地位,对其“另眼看待”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继T-64之后,T-80是鄂木斯克集团为了保持其“领先”地位而推出的另一种“高端”型号。虽然T-80与T-64坦克有很深的血缘关系,但共同点却不多。由于T-64坦克的二冲程柴油机不可靠,所以T-80坦克采用了燃气轮机。这导致T-80与T-64坦克的维护大不相同,其后勤保障部门叫苦连天。T-80坦克采用了加厚了的主装甲,其正面装甲是苏联所有坦克中最厚的,炮塔最厚处达500毫米。但T-80坦克的装甲防护并不全面,其侧、后部装甲不堪一击,就连小口径机关炮的攻击也难以抵御。鄂木斯克集团为此将炮塔设计成类似三角形的样式,正面比较平而且宽,侧面向后缩。这样,敌人在前面很大角度范围内根本看不到炮塔侧面,就可以有效避免敌人攻击炮塔侧部。鄂木斯克在火控系统方面下了很大工夫。T-80坦克的火控系统比T-72更好,新型T-80U坦克的火控系统甚至比T-90坦克的还好。但不足之处是,T-80坦克的火炮与自动装弹机仍然沿用T-64坦克的型号,虽然减轻了后勤部门的压力,但因该型装弹机不能将弹壳抛出车外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毁誉参半的T-72与混合式的T-90
T-64的入役,似乎让鄂木斯克集团将苏联坦克工业界的“头把交椅”抢走了。然而,下塔吉尔集团却并不甘心如此,T-72就是其最有利的反击。事实上,作为今天知名度最高的一种现役苏式坦克,T-72的出现多少算是个意外。在T-64坦克大量装备部队后,由于定型前根本没有经过充分的测试与论证,各种问题就逐渐显露出来,这可能是任何新装备都可能存在的通病。T-64坦克的二冲程柴油机工作不可靠,经常中途熄火;火控系统不可靠,常常失灵;机械故障也不断发生。苏军逐渐发现,T-64坦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部件是可靠的,可使用性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军方希望下塔吉尔集团也加入到T-64坦克的“改进”中去。不过,这样的一个决定却让下塔吉尔集团钻了空子——经下塔吉尔方面“改进”后的“T-64”坦克除了与原来的T-64坦克使用相同的125毫米火炮外,其它再无任何共同之处。火控系统、动力装置都不一样,甚至连履带都不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改进的T-64坦克,分明就是一种全新的坦克。尽管新坦克与T-64坦克毫无共同点,但由于应用了太多新技术的T-64可靠性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于是只得这其命名为T-72,并投入大量生产。这是苏联首开同时采购两种毫无共同点、且性能类似的坦克的先例。
T-72坦克使用了与T-64不同的C型自动装弹机,射速仅为8发/分,但安全性比T-64坦克的K型装弹机高很多。此外,C型装弹机在火炮射击完毕后,会把弹壳直接抛出车外,这样在复杂地形高速行驶时不会影响坦克的安全。T-72的型号非常多,其中基型坦克使用合像测距装置,T-72A与T-72M使用激光测距仪,但测距数据只能手工输入弹道计算机,所以上述3种型号的T-72坦克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上的“动对动”的射击能力,射速也达不到8发/分,一般实战中最多4发/分。T-72B坦克之后的改进型坦克就具备了将测距仪数据直接输入计算机的能力,射速与命中率都超过了前者。
以前西方一直认为T-72是在T-64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简化型坦克,而实际上从设计伊始,T-72的思路就与T-64存在很大不同。T-64是苏联高新装甲技术的综合平台,T-72则是侧重实用性、经济性和出口可能的产品,但该车确实利用了部分T-64上的成熟技术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性能,不过这种利用受到了严格的成本限制。T-72坦克制造简单且可靠耐用,堪称下塔吉尔集团继T-34坦克后的又一名作,不但在苏联大量服役,还畅销到了世界各地,并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中一战成名,T-72坦克几乎成了苏联坦克的招牌。不过,由于海湾战争中T-72表现不佳,苏联坦克的声誉受到了致命打击,这也迫使下塔吉尔集团决心对T-72进行进一步改进,最终导致了T-90的出现。事实上,T-90坦克仍是T-72坦克的改进型,实际上就是在T-72B1坦克底盘上安装了T-72B2坦克的炮塔,并全面更新了火控系统,由于性能比T-72B2坦克有很大提高,所以被命名为T-90坦克。T-90是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目前综合能力最高的坦克,由于使用了T-72坦克系列中最重的底盘和炮塔,所以动力装置也进行了更新,以保持良好的机动性。
按照俄罗斯官方的说法,研制T-90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坦克型号过多的问题。俄陆军装备的T-64、T-72、T-80 主战坦克在总体性能上没有明显区别,但在设计上却有本质差别。这给部队燃料、备件、工具、设备及保养器材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经济观点看,车辆型号多样化已造成浪费。因此,俄军在更新坦克的过程中,决定逐渐把T-90 主战坦克变成俄军使用的单一生产型坦克。但目前,T-72、T-80、T-90主战坦克都在不断改进升级,将T-90主战坦克作为标准型坦克的目标并未实现。
结语
在走过了95年的发展历程之后,俄罗斯坦克工业迄今仍以旺盛的姿态迎接着来自未来的挑战,各种新型号样车还接连不断的带给人们以“惊喜”。事实上,在装甲装备发展研究上,苏联(俄罗斯)往往走在西方国家的前面。在俄罗斯国内普遍认为20年内现有装甲力量足以应对作战需求之时,俄罗斯的装甲科研力量必然会把眼光放得更远,因为未来,俄罗斯坦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